大书法论丛
《中国大书法》(2025·乙巳春)卷首语
来源:中国大书法编辑部 发布时间:2025/08/29 15:40:55
书法绝非简单的书写,更是书家内心世界与文化素养的外在呈现。书家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品格对其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代宗师林散之数十年寒灯苦学,“大器晚成”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达到崭新的境界,被誉为“当代草圣”。赵朴初、启功等对其评价极高,称其诗书画“当代三绝”。在林散之诸多成就中,最为称道的是他的书法。线条的纯粹与活力,境界的旷达与超然,已经站在了时代的顶端,赵朴老诗赞“散翁当代称三绝,书法尤矜屋漏痕”。
林纾(琴南)饱读诗书,学养深厚,是民国时期的一位“怪杰”。他不懂外语,但他与懂外语的朋友合作,将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成文言文。其著译小说达二百余种,被誉为“译界之王”。他还是福建理工大学前身“苍霞精舍”的重要创办人。2024年年初,张华庆先生和我等受聘福建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专门参观了福建理工大学的琴南书院,对林琴南先生生平和学术成就有了更深的了解。林纾的书法丰满苍劲,雍容华贵,富有书卷气。
陈巨来(安持)将书法与篆刻完美结合,为后人留下了雅致细腻的艺术瑰宝。他刀法精湛,布局奇巧,不仅是技艺高超,更是对篆刻的深刻理解和执着坚守。他的《安持人物琐忆》写的多为民国时期他熟悉的书画场中的风云人物故事,以白描手法把每个人物描绘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中国书协顾问、中国硬笔书协名誉主席吴善璋先生是现今为数不多的参加过第一届国展的前辈书家。编辑部向他约稿时,他谦虚地称自己的作品为“后乐堂”习作,目的是向同道求教。在当今浮躁的书坛,他谦和诚朴、耿介拔俗的品性,如一股清流,润泽人心,令人钦敬。
当下书法界谄谀捧杀和狂妄自嗙者多焉。在中国美术馆的一个书法展览上,某名家竟逢迎作者水平超越古人,搞笑整蛊的结果就是书法界又多了笑资。有一个写草书的死蛇绕树般满纸回环涂抹,后来获了几个奖、入了几次展,名噪一时便公开自诩已超过了于右任、林散之等彪炳书史的前辈。一位著名书论家听闻此事,笑云,这厮狂悖若此,定是“书法伟哥”吃多啦。不论前辈书家的人品、学识、修养、名望还是书法本身,他们都是无与伦比的个体存在。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伟大,从来都是将自己的作品置于整个艺术史,在历史的坐标中看待自己。林散之曾说,一切不与人争,只与古人争一地位。先贤大师们为后人耸立起的一座座艺术高峰早已经过百千年来历史的检验。当下一些作者“病”得不轻,因教养缺失而无知,无知则无畏,无畏则无耻。一旦亚当夏娃下身的那片树叶没有了,就无所忌惮地张狂放肆了。他们不晓得书法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文化内涵和人格品质,而将书法视为获利工具和哗众取宠的噱头。他们不会知道浮名和炒作最终将会被碾为历史尘埃。“万里行程万卷书,精思博学复实如。”现在一些作者多少得读点书,养养气,保持点书法的纯洁与尊严,否则为后世留下的只有笑料。
“棠棣之华”大书法作品展是汇聚志同道合的书家以文会友、游艺雅集之地。先后在澳门、上海成功举办而引起广泛关注。甲辰秋月的“棠棣之华”大书法作品(京都)展,将同处汉字文化圈的中日韩等国家的书家汇集一堂,相互借鉴,共同创造富有时代气息的书法作品。增进交流,促进友谊的同时,展示了汉字的艺术魅力,彰显了书法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墨海掬珠”大书法展览则以其独特的角度,展现了作者在继承传统和守正创新中的创作风貌。张华庆先生表示,展览是为了促进创作,以求学的精神叨教诸方家,作为引玉之砖,为同好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中国硬笔书法双年展”是中国硬笔书协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硬笔书法展览,为广大硬笔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展演的舞台。第二回双年展收到来自全球的数万件投稿作品,展现了当下硬笔书法创作的最新水平,给硬笔书法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前贤书家以才情、纯真和坚守,为书法积淀了深厚底蕴。从甲骨的刻痕到绢帛的墨韵,书法始终是中华文明最凝练的表现。面对浩瀚的传统长河,我们既要如临深渊般对先贤的敬畏,更要像春蚕吐丝般将艺术织成文化的经纬。期待更多的书家以林散之“大器晚成”的坚守、林琴南“译介中西”的胸襟、陈巨来“见微知著”的精神,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守正道。让书法在新时代的宣纸上,续写出新的华章。